病原主要特性鹅痘的病原是一种比较大的痘病毒,直径(298~324)纳米×(143~192)纳米。在病变的皮肤表皮细胞和感染鸡胚的绒尿膜上皮细胞的细胞浆内,可以看到一种嗜酸性染色、卵圆形或圆形的包涵体,直径可达5~30微米,比细胞核还要大。
痘病毒对干燥的抵抗力很强,在外界环境中能够长期生存,从皮肤病灶脱落下来的干痘痂,它的毒力可以保存几个月之久。在一般情况下,病毒可以在土壤中生存数周。常用的消毒药物能在10分钟内杀死病毒,能够达到消毒的目的。50%甘油可以长期保存病毒。
病毒能在10~12日龄发育鸡胚和鸡胚成纤维细胞上生长繁殖,并生成特异性病变。在接种后第6天,鸡胚绒尿膜上即形成一种局灶性的或弥漫性的痘疱病灶,病灶呈灰白色,坚实,厚约5毫米,中央为一坏死区。
1、家禽中以鸡的易感性,不管任何年龄、性别和品种都能够感染鸡痘,甚至几日龄或几周龄的雏鸡也都能感染发病。其次是火鸡,而鹅等其他家禽,虽然也能够发生,但并不严重,病死率低,但对患病鹅生长有一定影响。
2、鹅痘在一年四季中都能够发生,尤其是在秋季易流行,一般在秋季发生皮肤型痘为多见。
3、鹅痘病毒的传染途径,主要是通过皮肤或黏膜的伤口侵入体内。已经证明某些吸血昆虫,特别是蚊子(库蚊属和伊蚊属)能够传带病毒,是夏秋季造成鹅痘流行的一个重要传染媒介。蚊子吸吮过病鹅的血液后,它的带毒时间可以保持10~30天。
髯和眼皮等处生成一种特殊的痘子。病鹅起初在喙和腿部皮肤出现一种灰白色的小结节(丘疹)症状,这是由于局部皮肤的表皮和羽囊上皮发生增生与表皮下水肿所形成,很快增大,呈黄色,并和邻近的结节互相融合。形成干燥、粗糙、呈棕褐色的大结痂,突出在皮肤表面或喙上。
把痂剥去,露出一个出血病灶。结痂的数量多少不一,多的时候可以布满整个头的无毛部分和喙等处。结痂可以留存3~4周之久,以后就逐渐脱落,留下一个平滑的灰白色疤痕。
患鹅症状一般比较轻微,没有全身性症状,但严重的病鹅精神委靡,食欲减少或停食,体重减轻等全身性症状。少数病鹅因消瘦、体弱而引起死亡。
鹅痘在禽痘病例中的发生是不多见的,但随着规模化饲养后,此病将有可能引起流行,因此确诊具有一定的重要性。
(1)病毒分离
①病料采集及处理。分离病毒的病料**好采自新形成的痘疹病灶。应用灭菌的剪刀切取痘疹病灶,深部达上皮组织。将病料浸泡于每毫升含有青霉素、链霉素各1万单位灭菌生理盐水,或Hank's液30~60分钟。取出后用剪月剪碎,用乳钵或组织研磨器研磨后加入灭菌生理盐水制成1:5悬液,经3 000转/分,离心30分钟。取上清液按每毫升加入青霉素、链霉素各1 000单位,置37℃温箱中作用60分钟。取少许液体接种于鲜血琼脂培养基和厌氧肉汤培养基,无菌生长,作为病毒分离材料。
②鸡胚接种。用4~6枚发育良好的10日龄鸡胚,每胚绒尿膜接种上述病毒分离材料0.1毫升。接种后将鸡胚置37℃继续孵育,观察5~7天,检查绒尿膜上是否出现灰白色灶状痘斑。如初代接种有出现不典型病变时,可继续传代。
(2)病毒鉴定
①电镜检查。取痘疹病料制成超薄切片,或感染鸡胚绒尿膜上的灰白色灶状痘斑病料制成超薄切片做电镜检查,见有180纳米×320纳米大型病毒颗粒。
包涵体检查:取痘疹病料或感染鸡胚绒尿膜病灶,制作切片,用苏木素和伊红染色,在上皮细胞的胞浆内可以见到嗜酸性包涵体。
②血清学鉴定(琼脂扩散试验)。
琼脂板的制备:由1%优质琼脂或1%琼脂粉、8%氯化钠和0.01%硫柳汞配制而成。
抗血清:取自然康复或人工感染鹅康复的血清,以及鸡痘免疫血清。
被检抗原:将痘疹病料或感染鸡胚有病变的绒尿膜制成1:2~1:3乳剂,经离心取上液作为被检琼扩抗原。
方法:与小鹅瘟方法相同。一般在24~48小时内出现1~2条沉淀线。
1、治疗该病可用禽痘立康100g加5kg沸水冲泡半小时后,用清水将上清液稀释至100公斤水供2000羽禽饮用,药渣拌料效果更好,连用5-7天。重症加倍。饮水用药前停水二小时。
2、也可用利巴韦林1000kg水加本品50-100g。混饲:每吨饲料添加100-200g,连用3-5天。
3、毒霸金刚治疗量每袋100g兑水400kg,连用3-5天。
1、病鹅要严格隔离治疗,死鹅要深埋、鹅舍、运动场和用具要彻底消毒。
2、及时对症治疗病鹅
(1)口服土霉素,用0.5%(饲料含量)土霉素拌料喂3天。也可以试用抗病毒药。
(2)患鹅痘斑不多时,一般不需进行治疗,让其自然康复。如果痘斑多,且妨碍其视力或食料时,可以进行外科处理。将洁净的镊子,小心剥离痘斑或把痘斑用剪刀剪去。然后涂擦5%碘酊,有一定效果。剪下的痘斑含有大量痘病毒,应集中起来进行烧毁。
3、加强管理
(1)由于鹅较少发生鹅痘,当只有极少数鹅只发病时,应立即隔离饲养或淘汰。
(2)倘若在鹅痘流行的疫区,可以试用鸡痘弱毒活疫苗进行免疫接种。
(3)并加强鹅群的卫生管理,能有效地预防本病的流行和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