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ltimurium)和肠炎沙门氏菌(Salmonella enteridis)为革兰氏阴性、短杆状(2—4μm×0.5 μm),具有周鞭毛并常有菌毛,不形成芽胞。本菌为需氧和兼性厌氧,能在不添加特殊生长因子的特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能利用枸掾酸做为唯一碳来源。本菌一般都能产气,不水解尿素,不发酵乳糖。在普通培养基上菌落圆整、光滑、湿润而凸起,呈半透明。在肉汤中一致混浊。本菌对四磺酸盐或亚硒酸盐有选择性的利用能力,因此用这些化合物作为增菌培养基,就能从高度污染的标本中将少数沙门氏菌分离出来。为了分离沙 门氏菌已设计出多种特殊配方的鉴别和选择性培养基。用的是亮绿、麦康凯琼脂和亚硫酸铋琼脂。本菌最适生长温度是 370C,但在43。C也能生长良好,这是常被利用于在有严重污染 的标本中分离本菌时减少杂蒲生长的一项指标。
沙门氏菌具有3种抗原,即O(菌体)、H(鞭毛)和Vi(毒 力)抗原。O抗原的特异性取决于细胞膜上的脂多糖结构与组 成;H抗原在其构为上不同于O抗原,它由蛋白质组成,不耐 热;Vi抗原存在于伤寒沙门氏菌菌体上。以上抗原可用于本菌 的鉴定。
本菌抵抗力中等,在干燥环境中可以存活一个月以上,常用 消毒剂,如石炭酸和来苏儿溶液可以在几分钟将本菌杀死。
从粪至口是兔沙门氏菌病的最重要传播方式,此类细菌对许多种动物都能致病,在某些动物群中其感染循环比较复杂。
幼兔比老年兔对沙门氏菌病更加易感。由于本菌是脊椎动物肠道的寄生菌,当不卫生的环境、拥挤、恶劣天气、分娩、妊娠、寄生虫病、运输、病毒感染的并发等因素都能诱发临诊的沙门氏菌。
饲料经常由于混和饲料蛋白质添加剂而污染。此外,野生啮齿动物和苍蝇也是本病的传播者。
潜伏期3至5天。
1.最急性 不现症状突然死亡。
2.急性 体温升高至41摄氏度左右,沉郁,不吃,渴欲增加。幼兔常急性腹泻,排乳白色有泡沫的黏性粪便有臭味,3至5天死亡。孕兔常发生流产,阴道黏膜发红水肿,常自阴户流出脓样排泄物,流产的胎儿体弱,皮下水肿,很快死亡。也有的胎儿腐化或木乃伊,母兔常在流产后死亡。康复的母兔不易受孕。
1.最急性 大多内脏充血及出血斑块,胸腹腔有多量浆液和纤维素渗出物。
2.急性和慢性 肠黏膜充血、出血,部分黏膜脱落,黏膜下层有水肿,溃疡附有黄色凝乳样物,小肠与盲肠结合个的圆小囊的蚓突黏膜有许多灰色粟粒大小结节,肠淋巴结肿大、水肿、脾脏肿大1至3倍,暗红色。肝脏有许多小坏死灶,胆囊肿大,外表乳白色,较坚硬,充满胆汁,内有于酪样坏死组织。肾脏有散在针尖大出血点。流产母兔子宫肿大、肥厚、伴有化脓性子宫炎,子宫黏膜有溃疡,上覆黄色污物。未流产的胎儿,或呈木乃伊。
该病的诊断主要根据细菌学和血清学的化验结果。在急性病例,可以从血清中分离到细菌,也可以从肝脏、脾脏、淋巴结(特别是肠系膜淋巴结)分离出细菌。在肠炎和子宫炎症的病例可以从阴道或子宫分泌物内分离到细菌。
慢性或带菌病例的粪便或其它器官分泌物的新鲜材料接种于 四磺酸钠或亚硒酸钠增菌培养基,予37℃培养8—12 h后,再接种于SS或麦康凯选择培养基。将所分离到的细菌作血清学和生化反应加以确诊。另外,可用沙门氏菌多价诊断抗原与待检家兔的血清进行玻片凝集反应。
(一)预防:
兔场应灭鼠和消灭苍蝇,以清除传播媒介。饲料、饮水、垫草、兔舍、兔笼、用具等应保持清洁,防止污染。发病兔必须隔离或淘汰,兔笼、兔舍、用具用2%火碱水或3%来苏儿消毒,对怀孕前和怀孕初期的母兔可注射鼠伤寒沙门氏菌氢氧化铝灭活菌苗0.8毫升,皮下或肌肉注射,能有效地控制本病的发生。疫区兔群可全部注射灭活菌苗,每兔每年注射2次,能防止本病的流行。
(二)治疗:
1、抗生素疗法:氯霉素,每次2毫升,肌肉注射,每天2次,连用3-4天;口服每千克体重20-50毫克,每日1次,连用3天,疗效显著。土霉素,每千克体重40毫克,肌肉注射,每日分2次注射,连用3天;口服,每只兔100-200毫克分2次内服,连用3天。链霉素,每只兔0.1-0.2克,肌肉注射,每日分2次注射,连用3-4天;内服,每只兔0.1-0.5克,每日2次,连用3-4天。
2、磺胺疗法:琥珀酰磺胺噻唑(SST),每日每千克体重0.1-0.3克,分2-3次内服。磺胺脒(SG),每千克体重0.1-0.2克,每日分2次服用,连用3天。磺胺二甲基嘧啶,每千克体重0.2-0.3克,内服,每日1次,连服5天。
3、呋喃唑酮:每千克体重5-10毫克,每日分2-3次内服,连用3天。
4、0.5%痢菌净注射液,每千克体重1.5毫升,肌肉注射,每日1次,连用3天。
5、大蒜疗法:取洗净的大蒜充分捣烂,1份大蒜加5份清水,制成20%的大蒜汁。每只兔每次内服5毫升,每日3次,连用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