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易感日龄:各种年龄的鸭均可感染,其中以2~6周龄多见。发病多在秋末、春初。
2.感染途径:呼吸道是一条重要的感染途径,其他途径,如伤口及成年鸭生殖道感染、种蛋污染等均可能导致感染的传播。病鸭和群菌鸭为主要传染源。其次,鸭场卫生条件差,地面潮湿,舍内通风不良,氨气味大,饲养密度过劣都易诱发本病。初生雏鸭的感染是由于蛋被传染。
3.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商品肉鸭中死亡可高达50%左右,而且常常与鸭传染性浆膜炎同时存在于鸭群中。成年鸭和种鸭主要为零星死亡。
天气寒冷,鸭舍地面潮湿时发病率较高。育雏温度过低也可增加本病的发生。
新出壳的雏鸭发病后, 质较弱,闭眼缩颈,腹围较大,常有下痢,因败血症死亡。较大的雏鸭发病后,精神委靡,食欲减退,隅立一旁,缩颈嗜眠,两眼和鼻孔处常附黏性分泌物,有的病鸭排出灰绿色稀便,呼吸困难,常因败血症或体质衰竭、脱水死亡。成年病鸭表现喜卧,不愿走动,站立时,可见腹围膨大下垂,呈企鹅状,触诊腹部有液体波动感,穿刺有腹水流出。
本病主要以败血症剖检变化为特征。患鸭肝脏肿大,呈青铜色或胆汁状的铜绿色。脾脏肿大,呈紫黑色斑纹状。卵巢出血,肺有淤血或水肿。全身浆膜呈急性渗出性炎症,心包膜、肝被膜和气囊壁表面附有黄白色纤维素性渗出物。腹膜有渗出性炎症,腹水为淡黄色。有些病例卵黄破裂,腹腔内混有卵黄物质。肠道黏膜呈卡他性或坏死性炎症。有些雏鸭卵黄吸收不全,有脐炎等病理变化。
本病在临床上与传染性浆膜炎难以区别,因此,本病的确诊要做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才能完成。
1.加强鸭群的饲养管理,严格防疫卫生管理制度,从无大肠杆菌病的种鸭场引进种蛋或雏鸭。种蛋、孵化室和有关器具可用0.1%强力消毒灵或0.03%百毒杀液等消毒。日常可定期用牛至油预混剂按1.25克/100公斤饲料混饲,做好预防工作。
2.养鸭场可根据情况,接种多价大肠杆菌灭活苗。
⑴肌注庆大霉素,2毫克~3毫克/公斤体重,卡那霉素10毫克~15毫克/公斤体重,3次 /天,连用3天~5天。加味禽菌灵散按0.6克/100公斤饲料混饲,连用2天~3天,预防减半;氟哌酸按0.01%拌料混饲,连用3天~5天;复方磺胺氯达嗪钠粉剂,按20毫克/公斤体重灌服,连用7天;牛至油预混剂按2.25克/100公斤饲料混饲,连用5天~7天;土霉素粉按60毫克~250毫克 /升拌水混饮,连用5天~7天。以上药物治疗效果较好,且符合无公害食品生产用药要求。
⑵五雨康(每公斤体重0.2毫升)和诺奇星(每公斤体重30毫克),肌肉注射。
⑶浆杆净,每100公斤体重7克~10克,肌肉注射。
⑷恩诺沙星拌料或饮水,连用3天~4天。
大肠杆菌为革兰氏染色阴性杆菌,大小为2~3um x 0.6um,能够在大多数培养基中生长良好。在麦康凯琼脂。亡生长形成红色菌落。大多数人肠杆菌作为人和动物肠道的正常菌,对鸭为非致病菌,只有少数血清型具有致病性,或者在鸭体免疫功能下降或饲养环境恶劣时引起鸭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