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的病原为鸭肝炎病毒,届小RNA病毒科成员。鸭肝炎病毒有3个血清型,其中I型和Ⅲ型属微RNA病毒科肠病毒属成员,Ⅱ型为星状病毒,我国流行的多为I型。而国内外所报道的雏鸭病毒性肝炎绝大多数是由1型肝炎病毒引起,另外还可能存在1型肝炎病毒变异株。在英格兰曾有过2型雏鸭肝炎病毒的报道,但经过实验可能为星状病毒。3型肝炎仅在美国有正式报道。
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在污染的育雏室内能生存两个半月,在潮湿的粪便中能存活1个多月,在一20℃冻结状态下可保存9年,在37℃可活3周,但62℃半小时可致死,在未清洗的污染孵化器中至少存活10周。对消毒剂亦有明显的抵抗力,1%福尔马林几小时才能灭活。
本病主要发生于孵化雏鸭的季节,雏鸭发病率可达100%,病死率与病鸭日龄有关,小于1周龄鸭病死率可高达95%,1~3周龄为50%或更低,而4~5周龄鸭发病率及病死率都很低,成年鸭则不发病也不影响生产。雏鸭在10日龄左右为高发阶段,一旦发病则可在鸭群中迅速传播,死广率20%~60%不等,个别鸭群可高达90%左右。人工感染潜伏期短至24小时左右,死亡多集中发生于24~96小时。
传染源为病鸭和带毒禽。雏鸭主要经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尚未证实经卵传播。感染动物为鸭,仅雏鸭发病,成年鸭不发病。自然条件下,鸡和火鸡有抵抗力。
自然感染潜伏期很短,通常为1~4天。《陆生动物卫生法典》规定为7天。
[临床症状] 雏鸭病毒性肝炎的临床上表现为病程短、发病急、死亡快等特点,临床上往往在短时间内出现大批雏鸭死亡。感染雏鸭首先表现为精神沉郁,行动迟缓,跟不上群,然后出现蹲伏或侧卧,随后出现阵发性抽搐。大部分雏鸭在出现抽搐后数分钟或几小时内死亡,死亡鸭多呈角弓反张姿势。
[剖检病变] 雏鸭病毒性肝炎的病变主要表现为肝脏肿大,表面有出血点和出血斑,严重时刷状出血肾脏轻度肿大、出血。
1、临床诊断
根据该病的主要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特征一一发病急、死亡快、死亡时间集中以及肝脏有明显的出血点或出血斑等即可做出初步诊断。
2、实验室诊断
(1)病毒的分离鉴定 取病死鸭肝脏等病料经过无菌处理后经尿囊腔接种9~12日龄无母源抗体鸭胚或鸡胚,经过3~5次传代后可稳定地致死胚,并可进一步采用血清中和试验、免疫荧光抗体技术等鉴定病毒。
(2)动物接种 取l~7日龄无母源抗体的易感雏鸭分为两组,其中一组经皮下注射I~2ml鸭肝炎高免血清或卯黄抗体,24小时后,两组同时接种经过无菌处理的病料悬液或分离到的病毒,注射抗体组80%一100%存活,而未免疫组80%~100%发病死亡。应注意的是从自然感染病鸭分离到的鸭肝炎病毒在回归试验时往往致病率较低,甚至不发病。
3、类症鉴别 临床上对雏鸭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应注意与以下两种病相区别:
(1)雏鸭煤气(一氧化碳)中毒 多发生于雏鸭舍烧煤取暖而通风措施不良,而且多发于晚间。主要表现雏鸭大批量死亡,离取暖炉越近死亡越多,剖检死亡鸭可见血液凝固不良、鲜红。
(2)急性药物中毒 养鸭生产中偶尔可出现用药不当或用药量严重超标导致大批雏鸭急性药物中毒死亡。药物中毒病例的肝脏一般不出现明显的出血点和出血斑,可能表现为肝脏淤血,肠粘膜充血和出血。需要进行回顾性调查和饲养对比试验加以验证。
1.主动免疫
对于无母源抗体(即种鸭在开产前未接种疫苗)的雏鸭,在1—3日龄用鸭肝炎弱毒疫苗进行免疫1次(滴口、饮水),可有效地防止本病的发生(注射的效果不好)。
2.被动免疫
(1)、免疫种鸭 种鸭在开产前间隔15天左右接种两次鸭肝炎疫苗,之后隔3—4个月加强免疫1次,可以保证雏鸭具有较高的母源抗体,获得较好的保护。但是对于病毒污染比较严重的鸭场,10日龄以后的雏鸭仍有部分可能被感染,应考虑避开母源抗体的高峰期加强免疫或注射高免卵黄或血清。
(2)、注射高免血清或卵黄 对于发病鸭群可紧急注射高免卵黄或血清来控制疫情,每羽1.0~1,5ml。
发生本病后,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规定,采取严格控制、扑灭措施,防止扩散。扑杀病鸭和同群鸭,并深埋或焚烧。受威胁区的雏鸭群应用抗血清注射,必要时注射灭活疫苗。污染场地、工具等应彻底消毒。
一、立即注射高免血清或高免卵黄液,每只用0.5~1毫升。
二、日龄稍大的鸭群,在无高免血清或高免卵黄液的情况下用鸭肝炎疫苗紧急接种,可迅速降低死亡率和控制疾病流行。
三、每100只鸭用茵陈100克,香薷、大黄、龙胆草、栀子、黄芩、黄檗、板蓝根各40克,煎水取汁加白糖 500克,给鸭饮水或拌料,每天1剂,连用3天。同时每50公斤饲料中加禽用多维素50克、酵母片100片,捣碎拌匀喂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