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猪品种,我只见过两处还珍惜它,一是以海南为代表的南方农村消费市场,黑猪(尽管已被洋猪适度改良),凡是带黑毛的,瘦肉都要贵几毛。因为粤菜的烹饪特点,他们能吃出原汁原味。二是大多数农村养母猪户,知道它发情明显(要叫),其次是产仔多、仔好带。
缺点是,瘦肉率低、饲料效率低。
但是,现在回头看看它该不该绝种。我说不该,几点理由:
1、70年代以前的回锅肉味道,年长的不会忘记,这是洋猪和现代的改良企图灭绝它的。
2、发情明显,配中率比洋猪至少高30%。
3、产仔多,平均每年比洋猪至少多提供3头仔猪。
4、耐粗,母猪的耐粗你简直没法想象,洋猪要18%的哺乳母猪蛋白,地方猪要多少?12%足够了!仔猪还壮得不行。
5、不要以为老外不犯错误,德国已规定了猪育种的瘦肉率上限,为什么?PIC公司、法国猪种中早已加入了中国猪血液!
但是,我们的宝贝怎么看去像垃圾一样!?
实际上,在“土猪”概念遭到热炒的背后,大多数消费者可能不清楚的是,“土猪”,实际上指的是本地猪种,它仅仅是猪种类的一个概念,其对应的概念是“洋猪”。
所谓“土猪”,指的是我国本土猪种,大多属于脂肪型,瘦肉率一般为35%~37%,最高不会超过45%。而与“土猪”相对应的杜、长、大瘦肉型等洋猪不仅生长速度快,而且瘦肉率高。
中国养猪历史有7000多年,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大规模的饲养场开始出现。在过去二三十年时间内,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肉食品质由过去的动物脂肪转向动物蛋白的需求”,“土猪”猪种由于肥肉率高,经济价值低,同时也因为瘦肉型洋猪显著的经济效益,洋猪逐渐占领我国猪肉市场。
广东温氏食品集团种猪公司负责人王春来介绍,养猪生长周期仅150天,杂交品种200天,而土猪长达300天,成本比杂交品种要高50%,售价高,消费群体很少,“对于规模化养殖来说,要走量大,周转快,才更有效益。”而且,洋种猪的瘦肉转化率高,大多数市民喜食瘦肉,肥肉太多也是一种浪费。
河南农业大学畜牧兽医学院院长康相涛介绍说,由于市场的推动,经济效益成为养殖企业的主要目标,因为引进的“洋猪”体格大、生长快、料肉比高,能为养殖业老板带来丰厚的利润,所以迅速在国内得到普及。
例如,我国养猪大省河南省年出栏生猪的95%都是引进的洋品种猪,其中以杜洛克猪、长白猪、大约克夏猪杂交的“杜长大猪”为主。河南农大畜牧站站长田亚东博士介绍,“这些猪原产地都在美国、丹麦、英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一头‘杜长大’猪,5个月就可以生长到100公斤左右,而河南地方‘土猪’则需要两年左右的漫长饲养。”
在此背景下,在“土猪”与洋猪短短几十年的较量中,土猪全面落败,土猪逐渐被市场淘汰,有些品种甚至面临绝种,例如宁乡花猪,近10年,经由国家对本地猪种的保护政策才得以保存下来。
据农业部畜牧司巡视员陈伟生介绍,根据2011年开展的全国第二次畜禽遗传资源调查,我国559个地方畜禽品种中,279个品种的群体数量下降,15个地方畜禽品种资源已经灭绝,55个处于濒危状态,22个品种濒临灭绝。濒危和濒临灭绝品种约占地方畜禽品种总数的14%。
近年来,随着规模化养殖的推进,地方猪种不适应于现代化、工业化的生产特点和一些老百姓的饮食要求,种群数量逐渐萎缩,甚至走向灭绝。
陈清明认为,同所有物种的灭绝一样,这将是一场生态灾难。
中国是世界上第一养猪大国,也是猪种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
“十一五”期间,农业部组织完成了第二次全国性畜禽遗传资源调查。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授王楚端向《瞭望东方周刊》介绍说,这是近40年来,我国投入人力最多、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摸底调查”,在历时5年的调查中,全国先后组织6900余人、投入经费达4500万元。
这次调查的成果是摸清了“包括猪种资源在内的畜禽资源最新状况”。2012年3月,农业部全国畜牧总站畜禽资源处副处长于福清曾在中国农科院《中国猪业》杂志刊文透露,通过此次调查发现,目前在我国,猪的地方品种、培育品种和引入品种共计125个。
这其中,地方品种多达72个,列入“国家级禽畜遗传资源保护名录”的地方猪种就有34个。
改革开放以后,终端市场对瘦肉需求越来越高,地方猪种的低效率产出模式也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国开始大量引入外来猪种。
“这一过程一直持续到现在。”陈清明介绍,原产英国的大约克夏猪(大白猪)、原产丹麦的长白猪、原产美国的杜洛克猪、原产比利时的皮特兰猪等世界盛行的瘦肉型猪品种,也由此大规模进入中国。这些猪生长周期大为缩短、瘦肉率高达60%以上,因而受到养殖户的青睐,逐渐将中国特有的地方猪种挤压到了濒临灭绝的境地。
第二次全国性畜禽遗传资源调查发现,除新发现高黎贡山猪等4个新猪种之外,横泾猪等8个地方猪种已找不到了,深县猪、项城猪等4个品种已确定灭绝。
即便是尚没有面临灭绝危险的地方猪种,其遗传多样性也大为降低。陈清明介绍,不少地方品种母猪数量急剧下降,公猪头数锐减,有的品种甚至已经找不到公猪。统计显示,我国有85%左右地方猪种的群体数量呈下降趋势,31个品种处于濒危状态和濒临灭绝。
从维护生物多样性的角度考虑,加强地方猪种的资源保护无疑是必要的。
在利益驱动下,养殖户最关心生长快、瘦肉率高。在王楚端看来,一种地方猪种的灭绝,就可能意味着一些品种特点、遗传基因的消失,这是永不可再生的。“也许现在还意识不到,但在未来某些基因可能对全人类都是非常有用的。”
也就在国外猪种逐渐挤占我国市场空间的同时,如何加大对地方猪种的保护,也引起了从官方到民间的热议和重视。
自1995年以来,农业部先后启动实施畜禽良种工程、畜禽种质资源保 护等项目。公开资料显示,十一五期间,我国各地共建设79个猪保种场、3个基因库,在全国范围内划定了37个地方猪种保护区。这其中,包括宁乡猪、荣昌猪和藏猪等3个国家级保护区,以及太湖猪、民猪、黄淮海黑猪等猪遗传资源保种场35个。
2007年5月,农业部还成立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下设猪等6个畜种专业委员会,负责全国畜禽遗传资源的鉴定、评估和畜禽新品种、配套系的审定,承担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相关工作。
学术界的担忧同样强烈。早在2003年11月,一个名为“地方猪种资源保护与利用协作组”的非官方组织在广东东莞成立。这是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猪学分会组织下的一个学术组织,开放给全国所有养猪学专家、猪场参加。
该协作组成立以来,每年举行一次学术年会。去年9月,中国地方猪种保护与利用协作组第九次学术年会在哈尔滨召开,会上,全国畜牧总站代表农业部宣读了第三批国家级猪遗传资源保种场名单,当地还同时举办了“中国(兰西)民猪文化节”。
据陈清明介绍,前些年,农业部全国畜牧兽医总站还专门成立了品种资源处,将上述协作组收归管理。
在2005年以前,中央财政每年用于畜禽资源保护的资金仅有几百万元,但此后几年的增长幅度明显。去年,中央财政畜禽保种经费增加到了史无前例的5320万元,平均每个国家级地方猪保护品种的保种经费约为40万元。
而相对于保种的投入而言,这依然是杯水车薪。陈清明估计,对每个猪场而言,至少三分之一以上的保种经费需要保种单位自筹解决。这显然是不可持续的。“现在不过是为了保种而保种。”陈清明认为,如何加大地方猪种的市场开发力度、发挥出地方猪种的经济效益,方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不过,近年来在地方猪种的市场化探索中,也不乏成功经验。
对早就不允许在六环内养猪的北京而言,北京黑猪也曾一度面临消失的尴尬。据陈清明回忆,在外来猪种风靡全国后,北京曾打算放弃北京黑猪的养育和保种。消息传出去后,遭到了陈清明等养猪学专家的反对。
后来,北京某猪场决定保种了80头;后来猪场改制迅速发展,如今光母猪就有1000头,一年能产出上万头北京黑猪,在北京已经开设了十数家北京黑猪肉专卖店。
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系的陈生也以养猪出名,他创办的“壹号土猪”在广州、上海等地开设了数百个专卖店,一年营业额达2个多亿。据陈生介绍,“壹号土猪”是在广西陆川猪种的基础上,利用我国“四大名猪”之一的太湖猪进行二元杂交选育出来的土猪品种,其胴体瘦肉率提高到了45%以上,更为突出的是肌内脂肪含量为2%~3%左右,从而有效保证了肉质和口感。
上述实践应是地方猪种走向市场的有益探索。一个不容忽视的背景是,随着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过去依赖吃猪肉以补充营养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取而代之的是对油腻、高脂肪食物的警惕。在陈清明看来,这对地方猪种提出的要求是必须加大改良和选育方向的调整,在保持地方猪肉质优良特点的同时,通过选育等手段提高瘦肉率,以符合当下人们膳食结构的变迁。
与此同时,外来猪种在成为我国几乎全部的猪肉消费对象时,日益挑剔的“好吃者”们也对肉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过,业内人士看来,这对保种来说,仍然是杯水车薪。如何挖掘出地方猪种的经济效益,发挥市场的力量,方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孝感盛鑫养殖有限公司总经理丁奇表示,“现在大家都以土为荣,越土越好”。他认为,未来土猪肉市场潜力很大。据介绍,该企业的专卖店已经开进了武汉市和孝感市,猪肉售32-35元/斤,比普通猪肉高出一倍还不止。
消费者的接受度如何?广东天地食品集团董事长陈生告诉记者,他的壹号土猪专卖店,已在广东、上海等地开出五六百家,销售额从2007年的3000万元到2011年超过4亿元,每年几乎保持翻番式增长。
“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做本土猪了,随着高端消费者人群的增加,这一市场有望进一步扩大。”梅书棋表示。
业内人士表示,越来越多的企业看好土猪市场,如丰泽农牧在恩施开发黑猪,鄂西“零号土猪”也在武汉打开市场,占有不小的市场份额。